复合碳源主要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,为微生物提供碳源,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:
水质分析:投加前,需对水质进行详细检测,包括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物需氧量(BOD)、氮磷含量、pH 值等指标,以此确定所需碳源的类型及合理的投加量。
确定投加量:根据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和水质实际需求计算投加量,建议先进行小试,分阶段逐步增加投加量,以确定***佳投加量。一般市政污水初始投加量为 0.2-0.5 公斤 / 吨水,工业废水需≥0.3 公斤 / 吨水。
选择投加位置:通常将复合碳源投加在厌氧池或缺氧池的进水口,且要避开回流点,防止碳源在好氧区被提前消耗。
控制投加频率: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和活性来安排投加频率,初期可少量多次投加,同时观察污泥沉降比(SVI)和污泥浓度(MLSS)等指标,根据微生物实际生长情况适时调整。
监测与调整:投加后,密切监测微生物的活性和处理效果,可通过 SVI、MLSS 等指标判断。同时,注意污水 pH 值变化,可使用酸碱调节剂将 pH 值维持在微生物适宜生长的范围,一般为 6-7。
精准控制投加量:过量投加会导致碳源残留,增加后续曝气负担;投加量不足则会影响脱氮效率,需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和处理阶段精准控制。
避免单一碳源依赖:长期使用单一碳源易使微生物群落单一化,建议定期轮换或混合使用不同碳源,增强系统抗冲击能力。
严格把控储存条件:储存温度需低于 25℃,注意避光防潮。运输时要加盖防雨,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,若不慎接触,立即用清水冲洗。
防止化学干扰:避免与消毒剂、絮凝剂等化学品同时投加,以防发生化学反应,影响复合碳源的使用效果或产生不良后果。
关注水质变化:雨季或工业废水水质波动时,需加密监测 COD、总氮(TN)等指标,及时调整碳源投加策略。
选择合规产品:参考相关行业标准,如《厨余废弃物制备的有机酸复合碳源》T/AEEPA 003—2024,确保碳源纯度、COD 含量等指标达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