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碳源在污水处理中的投加量需综合考虑水质、处理目标、工艺等因素,可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调试来确定,具体方法如下:
分析水质与处理目标:检测进水的 COD、BOD、总氮、总磷等污染物浓度,以及 pH 值、温度等理化指标,明确污水的可生化性和营养物质缺乏情况。同时,根据出水水质要求,确定需要去除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,以此初步估算所需碳源量。
依据碳氮比计算:碳氮比是确定复合碳源投加量的关键依据,为确保反硝化过程充分进行,通常要求 C/N 比维持在 4:1 至 6:1 之间。通过水质监测获取污水的实际 C/N 比,再根据目标 C/N 比和污水处理量,计算出所需的额外有机物量,进而确定复合碳源投加量。
参考经验公式计算:可根据 COD 差值及 COD 贡献率来计算。先计算处理池的目标 COD 值与实际进水 COD 值之间的差值,再确定所添加的复合碳源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能够转化为 COD 的比例(即 COD 贡献率),***后根据公式 “碳源投加量 (kg/d) = COD 差值 (kg/d) / COD 贡献率” 计算投加量。
进行实验确定:在实验室或中试装置中,设定不同的复合碳源投加量进行试验,观察并记录不同投加量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、微生物活性、污泥性状等指标,找出既能满足处理需求又能保持微生物平衡生长的***佳投加量。一般建议初始投加量为 0.2-0.5 公斤 / 吨水(市政污水),工业废水需≥0.3 公斤 / 吨水,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
考虑工艺和反应器类型:不同污水处理工艺(如除碳工艺、脱氮工艺、除磷工艺等)对碳源需求不同,投加位置也有差异,需根据工艺特点确定投加量。同时,曝气池、MBR、接触氧化池等不同类型的反应器,对复合碳源的投加量要求也各不相同,要根据其特点和运行条件进行调整。
适时调整投加量:定期监测进水水质和处理效果,及时发现水质变化并调整投加量。同时,根据工艺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的变化,适时调整工艺参数(如曝气量、回流比等),并观察污泥沉降比(SVI)、污泥浓度(MLSS)等指标,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,防止微生物过度增长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。